数睿数据·数据通:Palantir“本体论”的轻量级敏捷实践?
近期,大数据独角兽Palantir凭借其在国防领域的深度应用引发行业关注,其核心的“本体论”方法论体现了一种追求规范与统一的工程思想。
Palantir的“本体论”方法论为数据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该方法论强调通过预先定义完整的业务实体、关系与规则,构建统一的数据语义框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与一致性。这种“精密工程”式的approach,在业务逻辑相对稳定、对数据一致性要求极高的场景(如国防、金融风控等)中展现出独特价值。
数睿数据于2024年发布的「数据通」是基于smardaten构建的面向数据工程的产品解决方案。它与Palantir的核心理念惊人的相似,承袭并通过方法论进化与实践创新,实现更轻量、更敏捷的本土化实践。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详细的拆解!
一、承袭核心理念 以“模型”理解世界
Palantir 本体论不是简单的对数据进行抽取、转换、加载,而是先构建一个能够精准描述企业业务运作的抽象数据模型。这个模型定义了:
·实体:如客户、供应商、订单、设备
·实体之间的关系:如“客户” “创建了”“订单”
·实体的属性:如“客户”有“名称”、“ID”、“行业”等属性
数据通所倡导的“让数据快速使用”的方法,在理念上与“本体论”不谋而合,并体现在专家知识库的构建中。同样是先构建一个抽象的行业模型库,通过沉淀算法库、标准库、字段库与模型库,将行业专业知识系统化封装。数据通用户手册中“专家库的构建方法”相关章节,可以看出其构成要素与Palantir本体论高度对应。
两者都坚信,有效的数据治理和分析必须始于对业务本身的深刻理解和模型化抽象,而不是始于原始数据的粗暴处理。 这解决了传统数据治理中“业务含义不清、数据模型设计与物理表开发断链”的根本痛点。

Palantir本体论与数据通建模概念的对应关系
二、进化方法论 从“专家访谈”到“产品化轻量实践”
1.实体识别方法的智慧
Palantir 的实施通常从与业务专家的大量访谈开始,以提取业务本体。数据通则更非常具体地给出了两种构建实体的方法,这可以看作是Palantir方法的流程化和工具化:
方式1:围绕业务场景设计 这类似于Palantir的“逆向工程”,从业务流程(如“客户下单”)中提取实体(“客户”、“订单”)和事件(“下单事件”)。
方式2:围绕分析场景设计 即从分析目标(如“销售指标”)反推需要的明细数据(“销售记录”)和维度实体(“商品”、“员工”),这是一种更符合数据仓库建设思维的方法。
这种结合两种思路的方法,使得数据通既具备了Palantir的业务洞察深度,又兼顾了传统数据分析的需求,实用性更强。

数据通实体识别方法
2.专家规则——自动化的基石
这是两者最精彩的交汇点。Palantir 的强大之处在于一旦本体建立,它能自动发现数据源中的实体并与本体映射,实现“快速找数”。数据通的“主动数据治理”理念,其“主动”性就体现在这里:
·专家规则:“映射规则”、“识别规则”(如身份证识别算法),就是Palantir中用于自动化映射的“规则”或“插件”的体现
·AI技术:利用识别算法通过数据内容来判断字段含义,这比单纯依赖元数据匹配更智能,与Palantir使用的技术类似
·复用与沉淀:即实施了一个或多个项目后,转换算法就会逐步沉淀下来,供后续建模时复用。这正是在构建一个不断成长的、行业化的“专家知识库”,这与Palantir在不同项目(如政府、金融、医疗)中积累的行业本体库思路完全一致
可以说,数据通的“专家知识库”不仅仅是数据模型的定义,更包含了实现自动化治理的“规则和算法”,这与Palantir本体论驱动的自动化数据集成理念不谋而合。
3.关键差异与数睿数据·数据通的特色
尽管理念与方法同源,但两者仍有一定区别:
·受众转变:Palantir更像一个“专家”平台,由数据科学家和工程师主导,通过代码进行高级别的本体定义和集成,灵活性强,但门槛高。数据通更偏向“具备数据思维的业务人员”。相较于Palantir的代码驱动模式,数据通通过可视化建模、自然语言交互等产品化设计,使业务专家也能主导数据模型构建——这正是其“轻量级”实践的核心体现。数据通产品手册中有大量详细工具的使用指引,充分体现了这种“开箱即用”的产品化思路。

·范围聚焦:Palantir本体论贯穿从数据集成、治理到分析应用的整个链条,尤其擅长处理复杂、异构的关系网络数据。数据通则明确其范围“以数据模型为基石,向分析应用延伸”,更侧重于为数据仓库/数据中台的底层建设提供一种先进的、自动化的模型设计方法,是数据治理流程的上游环节。

专家知识库在数据治理中的应用逻辑
三、数睿数据模式创新,渐进式敏捷与智能闭环
1.渐进式敏捷构建:边用边建,快速见效
与传统“大而全”的模型先行不同,数据通倡导从核心场景切入,边使用边完善知识库。
这里面有两个点值得强调:一是基于数据通自动建模能力,用户可以提问并不断追问,在各类分析场景中穿梭,最终达成用户满意的问数意图。二是数据通还会拆解意图然后告诉你他是怎么分析的逻辑,用户在过程中也能判断数据通的分析逻辑和思维链是否正确。如果发现数据缺失,他也会告诉你,引导反向补全数据源。
这样即便在初期数据基础薄弱的场景之下,依然有较好的可用性。随着专家知识库的持续学习和完善,分析的准确性与覆盖度将快速提升。

智能问数意图拆解
这种边用边建的优势也很突出:初始门槛低,无需前期巨大投入,快速启动并见到一定成效;伴随业务持续补充。这种模式使得数据通更加适合快速变化的业务环境,如工业制造、数字营销等行业领域。
2.Data Agent与自然语言理解:智能响应闭环
数据通采用AI智能体和自然语言对话,驱动数据快速使用的过程。这让用户的使用和维护都更加简单。
·Data Agent:实现“智能取数—主动治理—智能问数”全流程闭环,能根据场景动态获取信息并生成数据分析模型。
·自然语言理解: 彻底降低使用门槛,用户直接以“分析工厂缺陷率趋势”等自然语言下达指令,系统精准解析并直接交付结果。

四、实践印证,数睿数据敏捷响应正在释放巨大价值
目前在卫健、电力、制造等行业的领先企业已经开始拥抱“敏捷响应”的新模式。
以某市卫健委项目为例,其成功关键在于渐进式策略。项目并未在一开始追求构建完美而庞大的数据模型,而是聚焦于“医疗质量监测”等关键场景,快速梳理并沉淀了覆盖诊疗、药品、病种等60+项医疗领域数据模型,每个模型统一定义所有数据字段和标准,构建于数据通的专家知识库中。

专家知识库模型在数据通中的配置效果
在此基础上,数据通逐步开始接入辖区医院的异构数据源,完成超过20万张数据表的整合与治理,形成了统一规范的医疗数据中心。依托专家知识库的支撑,平台已能够对部分场景实现自动化映射和智能匹配推荐,从而抽取出目标数据,将跨院数据获取从被动转为主动,将原本耗时三个月的人工比对工作,压缩至短短一周。

主动数据治理智能匹配推荐
在项目成功上线后,随着接入医院数量增加至40个及业务场景的不断扩展,平台内沉淀的专家数据模型从初始聚焦核心场景的60余个,逐步丰富至200余个,显著提升了AI大模型对医疗业务语义的理解能力,智能治理与分析的场景覆盖面日趋全面。
现在,只需像聊天般输入需求,曾经需要专业团队耗时数周完成的"慢性病监测报告"、"就诊趋势分析"、"疾病流行趋势预测"等复杂任务,如今弹指间就能跃然屏上。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数据越流动越智慧,越使用越增值”的平台进化价值。
结语
如果Palantir的本体论是构建企业“数据大脑”的尖端哲学,那么数睿数据·数据通就是一套成熟可操作的本土化工程蓝图。它承袭了模型驱动的核心理念,进化出更轻量、产品化的方法论,并通过渐进式敏捷与智能闭环实现了规模化交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