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加码 ,热点楼盘销售向无房家庭看齐

2020-11-27 14:24   来源: 互联网    阅读次数:2901

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司法局联合下发《关于完善商品房公证摇号订购和选房有关规定的补充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实行资格预审购房“一房一码,按码登记”。热点将出售给没有房子的家庭。本次住房供应改革登记户数和占本次住房供应改革未登记家庭总数 3 倍以上的家庭,仅占未登记家庭总数的 70% 以下住房改革。




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现,除成都市外,深圳作为多个热点地区的代表,也相继出台了类似的政策,这些政策向无房家庭倾斜,对热点楼盘的销售进行调控。




根据通知,登记购房人数不足本期待售住房 1.2 倍的商品房项目,由开发企业自行有序销售。登记购房人数在当期待售房屋数量 1.2 倍至 3 倍之间的,按原规定选房。棚改货币化安置户的房源不得低于房源数量的 20%,未经法院安置的普通住房和安置房,其剩余房源不得少于 60% 未经法院安置的家庭优先使用。登记购房人数为本期待售住房数量 3 倍及以上的,全部只向户籍无房家庭和棚改货币化安置户出售,其中无房户的住房供应量不低于 70% 剩余房源用于住房改革货币化家庭的购买和购买。




根据《无房家庭认定标准》,成都市规定无房家庭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一是所购商品房位于成都市住房限购区域的,登记购房人必须符合住房限购规定成都政策。二是登记购房人及其家庭成员无成都市行政区域名下的自有产权房,自 2016 年 10 月 1 日起无房屋过户记录。三是居民家庭包括:夫妻;夫妻及其未成年子女;离异(丧偶)父亲(母亲)及其未成年子女;已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的未婚居民;购房登记时离婚两年以上的单身居民;丧偶单身居民。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0 年 10 月,成都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 0.1%,同比上涨 8%。10 月份,成都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指数环比上涨 0.2%,同比上涨 8.4%。无论是新建楼盘还是二手房,成都房价涨幅都高于一般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


image.png


热点城市有先例


 11 月 20 日,深圳官方应用“I 深圳”正式启动不动产登记功能。其中,重点要求是热点房地产必须以 APP 注册、公证、抽签等方式销售,无房家庭优先。督促开发商加强数据审核,防止弄虚作假。

就此,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热点城市出台政策是为了明确购房诚意登记制度的初衷和目的,即出于房地产销售管理的目的,准确把握居民购房需求,以达到无房家庭优先购房的目的。同时,这种制度也明确,购房人应当了解房地产调控政策,如实申报购房诚意登记信息,并对提交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如果违反政策,则需要承担相应的后果。比如,纳入诚信档案,由相关部门给予联合惩戒;设定期限无权使用购房诚意登记制度;交与开发商的定金或定金,可能被开发商没收,等等。"。


通过这种功能,可以实现以购房为主的刚性购房者的指导,也有效地防止了热楼盘售楼处排队等候识别等。通过这种制度,我们也可以更好地掌握购买信息,防止各种投机需求的进入,真正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 严月津强调。


关于 "是否住在一所房子里" 的决定仍然是一样的。


一些房地产观察人士指出,目前全国各地对 "活还是不炒" 的决心,特别是下半年以来,一批热火朝天的城市为了稳定房价,打击房地产投机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需要把握。杭州、宁波、南京、无锡、深圳、成都等多个城市出台了紧缩政策,通过 "限购 + 优惠购房" 政策,在防范住房投机风险的同时,实施 "无投机住宅" 的政策指导,支持合理的住房需求。


中原房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维向 "中国证券报" 表示,今年下半年,监管力度较强的城市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地区,今年以来这些城市明显增加。调控政策的力度预计将保持稳定,尤其是在长江稳定政策的北部地区,而不仅仅是收紧政策。


张大维指出,买房取决于政策,政策着眼于信贷,利率已在 2019 年年底见顶,降息是一种趋势,社会资本成本肯定会降低。从供应速度来看,预计 2021 年进入市场的无限量房价将增加,新住房总供应量将保持高位。


在土地交易方面,中原房地产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 年,土地市场继续处于较高的运行水平,住房企业对土地收购的热情很高,土地市场在 2020 年迅速复苏。从累计数据来看,今年先后有上海、杭州、广州三个城市的土地流转金额超过 2000 亿元。此外,还有 6 个城市,如北京、南京等 6 个城市,土地流转总额为 1000 亿元至 2000 亿元。全国 50 个大城市土地流转累计金额超过 3.51 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18.3%。整体而言,疫情的影响逐渐结束,多个城市集中在井喷卖地上,土地市场的成交量继续上升。




责任编辑:萤莹香草钟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人民经济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投诉与建议 免责声明 sitemap